Art HK 即將開鑼
香港藝術品市場路向探索
|
|
|
全球目睹中國以至亞洲藝術市場崛起與驟落,在依然強勢的潛力上揚中,在紛亂的喧囂間,大家開始步入反思重整期。 五年間已躍至世界前列的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一方面為半百歷史、藝術博覽會一哥Art Basel收購,令Art HK和其強推的亞洲藝術進一步走向國際,亦能因此重申香港作為藝術重要交易平台的新角色;另方面,「健康的冷卻」過程開展,例如去年年末中國政府頒令文件,嚴厲管制全國火紅的文化產權交易所,重設門檻、制定交易法則,文交所立時陷入凍結藝術品交易的僵局。 急與緩,可不是一句「Art HK規模愈來愈大,藝術品銷情更見理想」可以概括,也非介紹今年展出作品和活動的「導賞指南」所能閱讀。在今屆Art HK開幕前夕,筆者與Art HK展覽總監Magnus Renfrew傾談Art HK在各地國際藝術展的版圖中,和亞洲的語境下,所走的方向。 像其他博物館制式未及成熟的亞洲地區一樣,畫廊大集合的藝術買賣場,Art HK變相成為讓大眾認識藝術的「教育」場所,去年創六萬三千人次的訪客新高,數字已超越Art Basel。 但座落在一新一舊場館的瑞士Art Basel,是以學術定位、實驗程度、商業交易、藝術主張間的平衡和高質確立交易買賣場以外的地位。ArtBasel設有「畫廊展區(Art Galleries)」以及多個「非完全市場」主題展區,如突出不同族群文化、世代、藝術手段的展覽「Art Feature」;由新進畫廊策劃潛質藝術家個展的「Art Statements」;有別於傳統攤位展示,由國際策展人前使用、重塑展覽空間的「art unlimited」,包括大型裝置、錄像投影、大量雕塑、現場演出等。「Art P arcours」則由著名或新進藝術家就Art Basel半百歷史的場館作site-specific的展覽。 亞洲與西方畫廊增加互動 與其說Art HK被Art Basel收購後即將開拓新方向,不如說Art HK這些年早已朝Art Basel或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作法發展。除了畫廊展區,Art HK有「藝術世界之未來」(Art Futures)展,供年資少於五年的畫廊參加,重展示三十五歲以下藝術家的作品,與Art Basel的「artstatements」相類。去年設立的「亞洲.壹.展館」(Asia one),參加的亞洲畫廊為旗下的亞洲藝術家舉行個展,讓亞洲藝術家登上國際舞台之餘,也提供了西方和亞洲藝術界的接觸對話。而「Art HK P rojects」項目則接近Art Basel的「ArtUnlimited」,今年聘請現任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首席策展人長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擔任首屆策展人。除了學術講座、聚視藝界領袖高峰會,並有進一步強化「觀眾發展」的教育活動。 然而,透過「Art Feature」和「Art Parcours」等各種藝術主張的提出,至營造「美術館觀賞經驗」的空間設計,Art Basel似乎更熱衷於探問「藝術的問題」(art questions),呈現藝術的概念流向。 Art basel在今屆Art HK有沒有帶來直接而即時的影響?「Art HK12由現存的管理團隊舉辦,這點沒有改變。我們和Art Basel團隊定期溝通,他們擔當活躍的顧問角色。其中一個我們作出的改變是展場的floor plan(場館的平面分布),和規劃Art Basel Miami的平面圖的建築師交流很多。去年樓下(level 1)五個場館,樓上(level 3) 兩個場館,今年上下層面積一樣,各四個場館。去年AsiaOne位於樓上,與樓下畫廊展區脫離。今年AsiaOne和畫廊會平均分在兩層展館,Asia One更分別會在兩層的中央位置。」「我們一直希望西方和亞洲的畫廊比例有較好的平衡,維持50/50,今年有53% 來自亞洲畫廊,47% 來自西方。經過平面圖新設計,亞洲和西方更能相互觸及,互動的可能更大。」 聘請中間人拉攏收藏家 正如大家預期Art Basel 會帶來專業營運經驗,保障Art HK的長遠發展和領導地位,「望能吸引大收藏家(leading collectors),尤其美國的買家╱來客。香港和亞洲需要的是將藏購亞洲藝術的興趣由地區擴至全球。現時有為數不少的強大西方藝術收藏者,在亞洲則只有少數。」不期然想到本地某浮誇富商買下畢加索後被傳媒冠以「收藏家」的稱號,貽笑大方。 R e n f r e w 指今年嘗試聘請個體的「v i prelations representatives」,他們來自不同亞洲地區(東京、首爾、悉尼、上海、新加坡等),由他們吸引更多高質的收藏家來。這些代表可能曾在拍賣行工作之類,透過他們的個人網絡能直接與收藏家聯繫。此乃交易平台運行的關鍵細節。 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在內地,國務院和中宣部等五部門分別出台《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和《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政府插手監控,令全國熱火朝天的文化產權交易所和藝術品份額交易模式陷於停頓,已有投資者蒙受巨額損失。藝術業界有分析指,此次重整,將是樹立具公信力的估價、交易機制的浴火重生之機,而在這段鳳凰涅槃時期,很多文交所已紛紛「轉板香港」,轉移至香港市場交易。 內地文化證券交易所的動盪,Renfrew又看到對香港藝術市場的什麼影響? 「每年來Art HK中國買家都在增長,但未見因這事而令買家增加。」不會特別照顧本地畫廊畫家也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地理因素、稅務優惠等原因令香港坐擁交易優勢。韓國和台灣畫廊發展較成熟,中國、印尼的畫廊有趣,但仍在早期發展階段。中國買家都在學習,並更懂得作品非由買賣紀錄奠定其價值,而是透過其評論界策展界的評價、展覽紀錄探索其長線價值(long termvalue)。」五年積累下來,參展的本地畫廊徘徊在十多二十間左右。香港畫廊近百,當中不少未能入選的或曾入選的都有微言,即將成為畫廊協會的成員向記者表示,認為評審標準arbitary,並認為本地畫廊應加強參與和評審的角色。香港乃是亞洲區內少有設立計劃申請及由國際評審小組審核的藝術博覽會,如Art Taipei、Art Tokyo也是由當地畫廊協會興辦,直接邀請畫廊,畫廊自動答應而「拍膊頭」成事。「容易出現主要由歷史悠久的、資深的、在行內有『地位』的鄉親父老畫廊參展的情況——而我們只會容許『最好的畫廊』加入。」「我不知本地畫廊這番見解的意思。」Renfrew直截了當道:「我假想,這些本地畫廊能夠入選比未能入選顯得更奇怪,你說是嗎?」嚴格審批程序是Re nfrew一再強調的「特色」和「防線」。今年六百三十畫廊的七百項申請,只有二百六十六個入選。而那評審小組,Renfrew指,來自亞洲的六個畫廊持有人( 每屆人選皆有輕微變動),來自印度、中國、日本..他們不止對亞洲藝術有強大的認識,而更深切懂得如何透過展覽,將亞洲藝術放在全球語境當中。 本地畫廊也提到既然Art HK扎根香港,應對本地藝術有所highlight,「我不認為需要開闢『香港section』。而且我所見到的是,非由本地畫廊推廣本地藝術家,而是由外地畫廊引進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本地畫廊亦提出,只有香港兩大藝術博覽會的舵手——Art HK的Renfrew和Fine Art Asia的黑國強成為西九博物館M+ 附設的展覽中心委員會成員,其餘本地art dealers 則未能參與。Renfrew 不希望多談Art HK 以外的事,只道,「Art HK的未來場地會否是展覽中心?一切言之尚早。展覽中心的面積尚未能敲定。」而ArtHK安然座落在灣仔中心,「一切好好的。」Art Fair寵兒李傑的實戰經驗縱然藝術博覽會是展示、交易藝術家的作品,其商業、上流社會聚會場所的氣息,卻也被詬病為最遠離藝術家,最接近當代藝術的虛妄時空。 筆者訪問視與達官貴人身為香港藝術家,李傑倒認為毋須「奉旨」要設香港section推廣香港藝術,而是可考慮從作品和策展角度更突出展現「香港特色」。交際應酬為苦差、自言作品「一向唔多賣得」、竟又時常被邀往art fair,並成為首位參與Art Basel 的香港藝術家李傑。為何他會成為art fair「寵兒」?
「過去三年,我親身或單是展示作品,也現身了大小十個art
fair,除了Art Basel和Art HK,還有英國、上海、北京也去過。」「我參與的都是project單位,即是非市場為本類別。今次Art
HK有四個畫廊展出我的作品,廣州、東京、上海和紐約的畫廊,全屬我的格仔布等固有風格發展出來的新作。」「一地當代藝術可以好虛空,可能他們認為,我提出一點可以在日常生活發動的微小改變。」李傑說ar
t fair通常有兩種攤位,畫廊和企劃類的,企劃類容讓多些賣畫以外的活動、發生的可能、意念的呈現。「可能約二十個攤位,而畫廊佔上二百個。」「Art
Basel 營造更為layback的環境,看累了便到公園坐、遊逛、喝點咖啡。商業感覺反而較Art
HK低。Art Basel在學術定位、實驗程度、商業買賣、make
art statement,幾者之間作出了平衡。他們不會以「畫廊賣畫能力」作全盤考慮,也重視畫廊能作些什麼主張(statement)。當然在統統掛錢在牆上的紛亂中,好像維他命空間那樣提出藝術主張的畫廊喊出來的力度要更大了。」「來者層面挺廣,觀眾大部分是『非買家』的普通人,我遇過有公公婆婆坐幾個小時火車來看。他們看得專注,很少有說句『好得意』便在作品面前舉起v字手勢拍照。」「參加Art Basel的經驗是,他們作為全球最大型、專業的art
fair,他們對你作品的所有細節安排都要知道、完全掌握。五屆Art HK我參與過四屆,眼看它迅速變化,短短數年間已屬國際藝術展規模。Art
HK其實也是循Art Basel這等國際藝術展的方向發展:確立門檻,評審來自世界各地。」身為香港藝術家,李傑倒認為無需「奉旨」要設香港section推廣香港藝術,而是可考慮從作品和策展角度更突出展現「香港特色」。「去年關尚智、黃慧妍《貧賤夫妻百事哀》以粵語片製作出當代藝術家的物質環境,和裏面千萬豪畫相映成趣,諷刺不已成為難忘的作品。他們這作品很香港,很說到香港的處境!」撰文:黃靜wongching@hkej.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